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TED不缺中文翻譯者了?

這幾年沒有兼課,所以比較少更新這裡.
原本想多翻譯幾篇TED的演講,
但是最近發現一個現象:TED不缺繁體中文的翻譯者了?

就我最近向TED要求翻譯的情況來看,
我獲得的回應是:該演講已經指派給某人翻譯了.

這種情況是前兩年看不到的,
蠻好奇近幾年的發展究竟是如何.
(越來越多人樂衷於翻譯TED?)

不過,提醒各位,TED上的翻譯良莠不齊,小心!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職場中對女性的壓迫?

在女性主義的論述中,
常常將女性描述成被壓迫的對象,
無論是在職場、人際間、或是無意識的言談舉止中.

首先,澄清一點,我並非否認女性有受到壓迫(或是任何不平等的對待),
我只想就事論事:就論證來說,是否能夠用來支持女性主義的論述?

許多人會將目前工作場所中,
許多男女不平等的現象當作是長期以來對女性歧視的結果.
(薪資比例上的差異、男女職員比例的差異...)
讓我們先假設這樣的現象是一件事實,
對女性主義者,她們對該現象的解釋是:
女性受到歧視(或是壓迫...).

對我來說,我認為有另一個解釋也可以說明上述的現象,
亦即,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的改變才是導致該現象的真正原因.
在過去,男性被預期是一家之主(這也許是女性主義可以批評的地方),
所以在職場上,
往往以男性居多,
但是現代許多女性有了經濟上獨立的條件,
使得現今社會的工作場所有了劇烈的變化,
於是導致之前的現象.
我的重點是:該現象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歧視女性,
因為在解釋社會現象的時候,
社會環境的時代背景也必須被考慮進去,
否則女性主義者的論述將會流於"丐題".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

Amazon的創建者與總裁Jeff Bezos,
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印象很深的一句話:
One day you'll understand,
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

品格/人格並非與生俱來,
而是每個人在其一生中,
面對許多選擇,做出許多決定而塑造出來的.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政治Politics

Politics
What is a state?
Do governments have a right to be obeyed?
What is justice?
  台灣的社會是個熱衷政治的社會,甚至大部分的華人社會都對政治很熱衷;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政治有興趣,但是很遺憾的,政治對社群中的所有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例如,前陣子生技議題很熱門,所以只要有「生技」的計畫通常都可以獲得政府的補助;而民進黨執政期間,掛上「本土化」或「台灣」的活動或計畫也常會獲得補助。前者是國際/世界趨勢而導致,而後者是所謂的「政治正確」。對某些企業來說,經營者不需要投入過多的政治獻金(或其他政治相關的活動)就會獲得政府的支持,因為他們是站在國際的潮流上:只要台灣政府也認為這是未來的趨勢(例如節能減碳,綠色能源…),企業就能獲利。相反的,某些企業必須投入相當多的金錢到政治上,當然一方面可能是企業主本身政治的傾向,但是這些企業無疑的需要政府相當的支持,否則將失去競爭力。這樣的情況是我們熱見的嗎?
  如同前一個主題討論過的:我們會將價值觀投射到這個世界,並希望這個世界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對於台灣的政治,有人也許會認為根本沒問題,所以沒必要投入過多的心力;但是如果有人認為台灣政治沒救了呢?一種反應是:根本不想參與政治,因為政治是個大染缸,無論花多少精神下去,根本沒用;另一種反應是:積極參與政治,因為這樣才能拯救台灣政治。無論你的反應為何,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適當的位置上,為台灣政治的前途貢獻一份心力。

1. 國家政權的正當性:黑社會的老大跟國家的領導者的差異在於,兩者雖然都有某種程度的強制力(施加在受管制的群體上),但是基本上國家的領導者會被認為是有「權利」(right)去行使這樣的強制力-在某個意義下,人民會同意或認可國家有行使強制力的權利。
a. 為什麼需要國家?為什麼要脫離自然狀態(the state of nature)?
b. 霍布斯的政治理論:在人類文明發展初期,沒有國家,只有群住在各地的部落,這樣的無政府狀態被稱為「自然狀態」。在自然狀態裡,每個人是平等的,所以當每個人的目標是一樣而資源是有限的,人們之間會產生衝突、猜忌;另外,人們希望受人尊重,所以我們會去攻擊那些不尊重我們的人。在這樣的自然狀態裡,人們不會感到安全,而理性的人會遵循自然律(laws of nature)來脫離自然狀態─當和平是可能的,應該追求和平;為了獲得和平,應該放棄某些權利;應該遵守諾言;不應該讓那些守諾言的人失望。霍布斯認為理性的人會願意交給統治者權利(使之有權力),簽訂契約,如果統治者可以保障人民的福祉。
c. 霍布斯的假設:一、契約的效力只在人民之間,統治者對人民沒有義務;二、簽定契約的人民必須接受大多數人的抉擇;三、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守契約(守諾言),就算統治者會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四、統治者有決定的權力,不需要到限制、約束或監督;五、在國家之外,道德律則不適用。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Cold Reading...冷解讀?

在觀看TED演講時,
有時候會遇到"cold reading"這個詞,
然而當時卻絲毫沒有頭緒,
只能透過脈絡大概明瞭說話者的意思,
現在我應該確定它的意思了...

"cold reading是說話藝術/技巧的一種,
透過觀察聽眾的表情,
然後在對話的過程中,
說出聽眾心中所想的事情,
(使用模糊的語詞或是機率很高的事情,
博得聽眾的信賴)
進而讓聽眾以為受到理解/關心"!

這樣的技巧可以在"蠱惑"或"煽動"的場合看到,
例如James Randi的演講中所提的靈媒.
http://www.ted.com/talks/james_randi.html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道德Morality

Morality
What do moral judgments mean?
How can we tell what is right?
When, if ever, is it right to kill someone?
  從小到大,常聽到別人要求我們「應該如何如何」,相對的,我們也會要求別人應該如何如何;這樣的情況是我們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到世界上,並希望這個世界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於是,那些跟我們價值觀衝突的行為,通常被認為是不應該做的;而那些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行為,會被認為是應該做的。不過,問題是: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要求別人嗎?相對的,別人也「不應該」要求我?這樣的衝突時常出現在社會裡,而企圖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被稱為價值哲學或是道德哲學。
  舉例來說,很多人應該會同意殺人是不對的,亦即「我們不應該殺人」。但是拿死刑來討論,前後任的法務部長技巧性的不批示執行死刑的命令,是正確(應該做)的行為嗎?網路上有很多的討論,有支持死刑的論點,也有反對死刑的論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想想,這些論點之間的立論是否穩固?
1. 事實與價值: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事實,而道德哲學研究的是價值。簡單的說,科學的目的在於正確描述世界,而道德哲學的目的在於世界的發展會符合一個好的價值觀。
2. 道德哲學需要處理的問題:
a. 道德判斷的內容是什麼:實在論與反實在論;前者主張道德判斷符應到道德事實,而後者主張道德判斷是在表達說話者的態度(或是情緒、傾向、喜好…)。
b. 什麼可以支持道德判斷:實在論會主張認知論-亦即我們能夠認識到道德事實,並獲得道德知識;反實在論則主張非認知論-亦即我們不可能會有道德知識。
3. 摩爾的直覺主義:我們有道德直覺能夠讓我們認識到道德事實,進而獲得道德知識。在面對自然主義試圖化約道德性質到自然性質時,摩爾提出所謂的「待決問題論證」(the Open Question Argument)來駁斥。
4. 對直覺主義的批評:道德直覺是什麼?又該如何解釋「指導行為」這個特徵?
5. 史蒂文森(Stevenson)的情緒論:道德判斷是在表達說話者的正面(或負面)態度,這本身就能解釋「指導行為」。加入普遍性,使得我們可以區分道德判斷(表達情緒、態度或傾向)與一般的情緒判斷。
6. 對情緒論的批評:相對主義
7. 康德認為道德判斷有兩個特徵:指導行為與普遍適用所有理性主體。後者的意思是:我們應該遵循那些可普遍化的律則-道德律則應該是客觀的。另外,一般人認為道德律則是在某些條件滿足後,應該遵守的;但是康德認為,道德律則是無條件的,亦即我們是因為善本身而為善,並非因為其他外在原因所致。
8. 對康德的批評:瘋子也能有獨特的道德律則嗎?(可能的回應:侷限在理性主體)極端的道德律則?(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
9. 效益/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益。但是,什麼是「效益」?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科學Science

What makes an explanation scientific?
How can we justify scientific theories?
What is a law of nature?
  我相信有些人會去注意每天的星座預測(天秤座要小心財務上的損失…),或是聽信血型、算命等一類的事情。當有人反對時,一個常見的回應是:星座(或血型)的預測是根據統計或是星體變動而來的,這是相當科學的…。真的嗎?也許當有人說「星座不是科學」時,我們應該問的是:「什麼算是科學?」,或是「科學與非科學/偽科學的差異在哪?」-這個問題被稱為「Demarcation Problem」(波普認為能夠被否證的才算是科學,但是這樣的說法被督罕(Duhem)與蒯因所反駁)。
1. 兩種研究科學的途徑:
a. 歷時(Diachronic):透過科學史的發展,哲學家會問科學家如何建構理論,以及科學家應該發展理論並尋找能夠支持理論的證據。
b. 同時(Synchronic):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哲學家會問科學理論的結構與該理論如何描述世界,還有該理論是否會證立我們的信念。
2. 邏輯實證論者的區分:
a. 發現:有些問題是關於加深我們對世界的科學理解,亦即我們該如何設計實驗-方法論的問題。
b. 證立:有些問題是關於實驗或觀察得來的資料與證據如何支持理論。
3. 例子:孟德爾的遺傳理論(Mendel’s genetic theory)
a. 十九世紀中葉,大多數的生物學家相信植物與動物的特徵是遺傳自父母遺傳因子的混合。例如:白花豌豆與紅花豌豆的配種應該只會產生粉紅色的豌豆,但是我們卻有白、紅與粉紅色的。
b. 孟德爾的理論是:生物的顯性特徵(phenotype)來自父母分別提供的對偶基因(alleles),而對偶基因的全部排列組合被稱為基因型(genotype)。兩個遺傳律:對偶基因組可分律與對偶基因組的搭配是獨立的。
c. 後來的研究發現,「對偶基因組的搭配是獨立的」這個律則只適用在特殊的情況-當基因是在不同的染色體上-,所以後來的研究可以在孟德爾的理論上繼續發展-科學進步。當舊理論(孟德爾的理論)可以從新的理論推演出來,或做為一種特例的理論時,我們稱這樣的情況為「理論化約」。
4. 理論與觀察:一個理論為了解釋可觀察的現象,有時必須假設理論上的元體。通常科學理論是站在實在論(realism)的立場下進行研究,亦即承認理論元體的存在,但是反實在論的立場認為我們不需要假設理論元體存在,而純粹將科學當作是一項預測工具-只要能夠提供適當的說明與準確的預測就好了。這樣的反實在論立場被稱為工具論-承認可觀察的事物以及這些事物的性質存在。
5. 韓裴爾(Hempel)的DN解釋模型:
a. 邏輯條件:被解釋項必須是解釋項的邏輯結果;解釋項被須包含律則。
b. 經驗條件:建構解釋項的語句必須為真。
6. 理論預載(theory-ladenness):理論與觀察可以區分嗎?
我們試圖建構理論來解釋可觀察的現象;但是哪些算是可觀察的現象呢?可觀察的現象可能受到理論的指引,而這種情況被稱為理論預載;換句話說,我們是否可以區分理論語言(談論理論元體的語言)與觀察語言(談論現項的語言)呢?
7. 歸納法:收集資料並用資料來支持/證立某普遍命題的程序被稱為歸納法,但是休姆認為歸納法有嚴重的問題。枚舉歸納法(enumerative induction):從許多A都是B推論出「所有A都是B」;這樣的推論不是丐題(question-begging),就是擴張(ampliative)-前者是瑣碎的真,後者不是必然為真。
8. 自然律(laws of nature)與普遍命題(generalization)的差異:
自然律是指那些在所有「物理律跟現實世界一樣的可能世界」裡為真的普遍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