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道德Morality

Morality
What do moral judgments mean?
How can we tell what is right?
When, if ever, is it right to kill someone?
  從小到大,常聽到別人要求我們「應該如何如何」,相對的,我們也會要求別人應該如何如何;這樣的情況是我們將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到世界上,並希望這個世界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於是,那些跟我們價值觀衝突的行為,通常被認為是不應該做的;而那些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行為,會被認為是應該做的。不過,問題是: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要求別人嗎?相對的,別人也「不應該」要求我?這樣的衝突時常出現在社會裡,而企圖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被稱為價值哲學或是道德哲學。
  舉例來說,很多人應該會同意殺人是不對的,亦即「我們不應該殺人」。但是拿死刑來討論,前後任的法務部長技巧性的不批示執行死刑的命令,是正確(應該做)的行為嗎?網路上有很多的討論,有支持死刑的論點,也有反對死刑的論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想想,這些論點之間的立論是否穩固?
1. 事實與價值: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事實,而道德哲學研究的是價值。簡單的說,科學的目的在於正確描述世界,而道德哲學的目的在於世界的發展會符合一個好的價值觀。
2. 道德哲學需要處理的問題:
a. 道德判斷的內容是什麼:實在論與反實在論;前者主張道德判斷符應到道德事實,而後者主張道德判斷是在表達說話者的態度(或是情緒、傾向、喜好…)。
b. 什麼可以支持道德判斷:實在論會主張認知論-亦即我們能夠認識到道德事實,並獲得道德知識;反實在論則主張非認知論-亦即我們不可能會有道德知識。
3. 摩爾的直覺主義:我們有道德直覺能夠讓我們認識到道德事實,進而獲得道德知識。在面對自然主義試圖化約道德性質到自然性質時,摩爾提出所謂的「待決問題論證」(the Open Question Argument)來駁斥。
4. 對直覺主義的批評:道德直覺是什麼?又該如何解釋「指導行為」這個特徵?
5. 史蒂文森(Stevenson)的情緒論:道德判斷是在表達說話者的正面(或負面)態度,這本身就能解釋「指導行為」。加入普遍性,使得我們可以區分道德判斷(表達情緒、態度或傾向)與一般的情緒判斷。
6. 對情緒論的批評:相對主義
7. 康德認為道德判斷有兩個特徵:指導行為與普遍適用所有理性主體。後者的意思是:我們應該遵循那些可普遍化的律則-道德律則應該是客觀的。另外,一般人認為道德律則是在某些條件滿足後,應該遵守的;但是康德認為,道德律則是無條件的,亦即我們是因為善本身而為善,並非因為其他外在原因所致。
8. 對康德的批評:瘋子也能有獨特的道德律則嗎?(可能的回應:侷限在理性主體)極端的道德律則?(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
9. 效益/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益。但是,什麼是「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