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What is meaning?
How does language relate to reality?
How do written and spoken words express thoughts?
「儘管我們每天都使用到語言,但我們對語言所知甚少…。」有人可能會不服氣,因為如果我們對語言「所知甚少」,我們還能使用語言嗎?沒錯,但是讓我們仔細想想,當我們用語言談論這個世界時,這樣的連結是如何形成的,換句話說,「語言跟世界是如何關連在一起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就是可以用語言來談論事物,這一點都不特別」,沒錯,我們可以用「中正大學」來談論位於嘉義民雄大學路168號的國立大學,但是語言能做到的事情似乎會超過我們的想像。譬如,我們可以用「Harry Potter」去談論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一個虛構的小說人物),這如何可能?
類似我們肢體上的行為,語言也能「做」事。例如,當我答應(promise)同學不考期中考時,語言除了描述一個情況外,似乎還「做」了一件事-承諾。在某些脈絡時,當我對某人說「你真聰明」,我似乎不只是說了一句假話,它還做了一件事-諷刺。為什麼我們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一個跟字面上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
在許多文學作品裡,隱喻常被大量的使用,做為媒介,語言是如何被利用來展現這種獨特的認知方式呢?有哪些條件必須被滿足才能展現語言的多樣性呢?
1. 許多的困惑:語言似乎是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重大區別。透過語言,我們可以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甚至連接到不存在的東西。我們很自然地使用語言,但是我們卻很難回答為什麼我們可以這樣自然地使用語言。
2. 語言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羅蒂(Rorty)宣稱二十世紀是語言轉向的世紀,但是早在二十世紀,哲學家就已經注意到語言的重要性。例如,霍布斯(Hobbes)就認為語言是用來表達我們的思想,「Words so connected as that they become signs of our thoughts, are called speech」。
3. 盒子裡的甲蟲:私有語言可能嗎?
假設每個人都有一個盒子,並宣稱盒子裡有一隻甲蟲。沒有人能夠看到其他人的盒子裡究竟有沒有甲蟲,而且當有人宣稱自己的盒子裡有甲蟲時,他/她都是透過檢視自己盒子來確認的。然而,一個可能性是:每個人盒子裡的東西都不一樣。類比「甲蟲」跟「痛」。維根斯坦認為,「I have a pain」並不是在說我有一個東西叫做「pain」,而是說我處在痛的心理狀態裡。
4. 弗列格的理論:意涵與指涉
「a = a」與「a = b」的差異。
5. 意向性的問題:隱晦性
在命題態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s)的脈絡裡,具有相同指涉的語詞不能替換。
6. 可能世界:現實世界是許多可能世界裡的一個
訴諸可能世界,我們可以解釋命題態度的隱晦性。
7. 自然語言與邏輯:邏輯的功用
當代邏輯是一種人工/形式語言,目的在掌握日常語言中的推論。
8. 言語行為:用語言來「做」事情
語言除了用來描述世界之外,還可以用來改變世界(動態的角色)。
9. 分析悖論
在做概念/語言分析時,我們知道被分析項的意義,否則我們如何使用它?如果我們知道被分析項的意義,任何的分析都會有「a = a」的形式。但是往往分析的結果會是「a = b」,而且我們會覺得有新學到事情,那麼我們究竟算不算知道被分析項的意義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